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将人类面临的威胁转化为全球进步的契机

日期:2022-12-19

image.png

12月8日,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受邀出席2022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并发表题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将人类面临的威胁转化为全球进步的契机》的演讲。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共同主办。


1.jpg


高大伟演讲视频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朋友们:


我很高兴看到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对绿色发展议题的高度重视,我也很荣幸能与这么多杰出人士和行业专家分享我对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全球经济需要更好的增长,需要质的增长。它需要调动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社会共同参与。这种动员只有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才能实现。


通过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包括教育工作者、媒体和各界有影响力的人士,我相信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能够为形成这种新的思维模式作出贡献,以创造一个真正可持续、和谐的21世纪。


我们的地球村正面临一系列迫在眉睫的严重危机,我们所有人都身处其中:欧洲大陆中部的武装冲突、通货膨胀——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们首当其冲、大国之间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及其所导致的脱钩、令人担忧的经济和技术不平等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


与此同时,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二十国集团,甚至联合国等多边主义机制也因国际社会的分裂而受到削弱。显然,刻不容缓的安全问题分散了G20巴厘岛峰会对于更长远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良好规划的关注。


一些势力甚至在采取行动破坏多边主义。2017年,我们都目睹了美国向单边主义的倒退。如果忽视这种单边主义在2024年或之后再次抬头的可能性,将是一个错误。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可能遭到忽视。这将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两种相互关联的现象构成了对人类的威胁。


它们不是危及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而是危及我们所有人。请允许我在此引用法国思想家布鲁诺·拉图尔的话,他在两个月前不幸去世。他在《脚踏实地:新气候体制下的政治》一书中写道:“新的普遍性在于感觉到根基正在坍塌。”


即使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本身并没有直接引发更紧迫的危机,但它们使得解决危机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世构成的极端挑战上吧。人类世在广义上指人类对地球地质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我建议我们把它视为我们共同历史上的一个危险时刻,其特征是人与自然间的不和谐关系。


当然,拥有80亿人口的智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物种。它创造了语言、哲学体系、艺术和科学,换句话说,它孕育了文明。


然而,在其近期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这个物种已经破坏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了其自身的长远利益,人类必须摈弃破坏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把环境重新置于中心地位;它必须发挥生物圈园丁的作用,生物圈是人类存在的条件。


众所周知,由于过度依赖化石燃料,我们的经济活动根本无法持续。全球变暖迫使人口迁移,扰乱农业,也给大城市居民带来了困难。

2022年10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称,全球正朝着2.5摄氏度的升温趋势发展。对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科学家来说,这简直是一个灾难性的水平。2015年的《巴黎协定》旨在将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今年,欧洲遭遇了五百年来严重的干旱,美国和中国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巴基斯坦经历了有史以来严重的洪水,造成近2000人死亡,损失约达400亿美元。洪水是由比往常更强的季风雨和热浪之后的冰川融化所引起的。尼日利亚也遭遇了洪水,140万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称,尼日利亚极有可能发生饥荒。


遗憾的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应该记住,在过去,玛雅或吴哥等整个文明的衰落都与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虽然我们都明白,我们需要停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但现实情况是,2019年化石燃料仍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84%。尽管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但在我看来,要想实现净零排放,就需要实现向绿色金融的大规模转型。


据估计,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每年9.2万亿美元的投资。这个数字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GDP的两倍。


私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养老基金、多边开发银行必须采取行动,把可持续性纳入考量,同时必须杜绝“漂绿”行为。净零碳排放银行业联盟的成立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目前它仅代表全球40%的银行业资产。


我们认识到了资本的关键作用,以绿色金融为主题开展了“中欧美净零行动平台”第二场对话,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搭建的一个机制。我们将继续努力,也欢迎大家加入到我们的对话中来。


在这方面,中国和欧盟展现出的良好的协作水平令人鼓舞。2020年,双方都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专门负责建立“共同基础分类法”。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分类标准之间的可比性和互通性是识别环境可持续投资的关键。


此外,碳定价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脱碳具成本效益的工具之一。截至2022年10月,全球46个国家司法管辖区实施了68项直接碳定价举措。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体现了这一政策工具的中心地位日益增强,这是一个好迹象。


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绿色氢气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我个人认为,核能也是实现经济脱碳的有力工具。中国拥有53台在运核电机组,23台在建核电机组,我认为中国正在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一个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定位。


中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成功也能够成为另一个进步的源泉。合肥的核聚变项目也很有前景。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或减少交通、工业和农业的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通过提高我们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我们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显然,我们已经有了能够对抗气候变化的技术。在全球层面,我们仍然缺乏的是集体意识、意愿和有效的动员,而不仅仅是空喊口号或装腔作势。这也不是仅靠COP27的3万名参与者就能达成的。


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必须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令人遗憾的是,正在人类世发生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得多,速度也快得多。


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是全球的超级捕食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的执行秘书长安妮·拉里古德利这样总结目前的情况:“我们目前正在以系统性的方式灭绝所有非人类生物。”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为全世界达成一项保护自然的重大协议提供了机会。它必须成为巴黎时刻的成功重现。


我们都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让我们不要忘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明确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全球大流行病风险因素增加之间存在关联。


2021年举行的有关森林和土地利用的世界领导人峰会,可以说是应对森林砍伐问题的一大成功。在COP27上启动的森林与气候领袖伙伴关系承诺到2030年制止和扭转森林损失和土地退化。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又一步。


人类世的另一个特征是水资源短缺。世界上有5亿人常年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


除了拥有应对环境挑战的技术之外,另一个希望的来源是中国正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由于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国际影响力,中国的行动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讲话时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份报告明确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强调中国必须保持全球思维:“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因此,我相信,中国自身对绿色发展的追求能够动员更广泛的力量。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是电动汽车市场。2021年,中国占据了全球52%的电动汽车销量。在这一领域,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智人的智慧使文明得以兴起。它的智慧应该指引它不断朝着全球生态文明的方向前进。这一全球生态文明的建成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要使这种转型成为现实,深刻转变思维方式和不断开展国际合作都是先决条件。


过去三年我有幸完成了《中国与世界》三卷书,从中我清楚地看到,本世纪全球进步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方的协同合作。在生态建设领域更是如此。


女士们、先生们,我希望我传达给你们的信息是积极的:是的,我们能够把对人类的威胁转变为促进全球进步的机遇。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努力始于当下,始于我们的思想,始于我们的决定,始于我们的行动。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同意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的资金。他们仍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损失和损害”的概念是气候正义的核心原则之一,即富裕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多,应该向正在遭受气候灾害的贫穷国家赔偿。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COP27开幕致辞中正确地指出:“人类仅有一个选择:合作或灭亡。我们必须达成气候团结协议,否则就是在集体自杀。”


在全球层面建立生态文明,将使我们更接近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用中国的一个经典概念——更接近“大同”。


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大同”理想的憧憬,启发了我今天的讲话。


感谢大家。



微信

Copyright ©2023 中欧美全球倡议-上海高势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沪ICP备2022027832号-1